储量评审工程师

储量评审工程师

储量评审工程师是负责进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评估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负责对油气藏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等方法,对储量进行计算和评估,提出可行性建议。

储量评审工程师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储量评估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国际标准,掌握各种储量评估技术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地质勘查施工和储量报告编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刘玉强

作者简介:刘玉强,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矿联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1 地质勘查中值得注意的几项工作

(1)找矿前一定要充分收集区域及工作区有关地质资料。全面掌握有关本地区本矿种的科研成果及所形成的地质理论,同时吸收一些其他地质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与理论不断比对、分析,灵活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具体的地质特征,深入工作区进行试验获取各种有效数据,采用最适合本区特点,最能有效解决项目问题的综合方法完成任务。施工过程中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不可小视,速度快但不能盲目,速度快也按照程序,决不能超越或减、省,必须等到该阶段所需要的最终伏渗结论出来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很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失。

(2)在新区开展工作,首先应建立起完整的垂直地层程序,发现有益矿产,找到区域稳定对比标识,为建立小区地层标志(组、段)打下基础。所以普查找矿中通常第一个钻孔应是深孔,所采集的化验测试样品应多而全项目技术负责对此深孔、要亲自编录,研究与分析,在记忆中建立起深刻的各种地质特征,与地质组同志一起统一思想认识,对部署下步工作会很有好处。

(3)普查找矿一开始往往就要确定勘探类型,要明确勘查网度,而普查到勘探结束后往往还沿袭原勘探类型。勘探类型是否正确、合适。最重要一点就是随着工程加密,相邻工程上的主矿体或标志层能对比上,如果抽稀工程仍能对上,说明你确定的类型复杂了,网厚密了;如果抽稀后对不上了,说明你确定勘探类型和网厚是最合适、最科学的。

(4)在勘查工程中时时刻刻要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地质、物探、化探的标志层。项目负责人要带领技术干部,撰写论文。这样有利于全体技术人员对矿床成因、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寻找找矿标志,探索勘查模式,最终为提高报告质量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十分有利。

(5)探矿证办下来后,地质工作可以从普查到详查,直到勘探可以一次性完成,尽管每个阶段可以不提交报告,但千万切记! 每个工作阶段可快走但不可省略,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和所做的工作以及要求不可降低和减少,最好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并请专家研讨一下,找出问题,指出方向。不要等到野外工作已经结束,最终报告编写完毕才发现一些无法弥补问题,只能遗憾地写进评审意见书中。

(6)普查、详查通常使用一般工业指标,在洞芦勘探工作时应提前请工业设计部门好好论证一下,本矿应采用什么工业指标才有效益,要早做准备或早调整,才能为准确估算资源储量和下步矿山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7)如果小型矿山做完详查就可办理采矿证时,在最后的勘查工作中,一定要把勘探时所涉及采矿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前解决,特别是选冶试验和涉及矿山建设的安全工程等问题。

2 有关编写勘探报告和核实报告的思考

(1)两者都是地质储量报告,勘探报告是将地质勘查结束后提交的地质工作总结。而核实报告一种是把开采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和其他部门资料补充到勘探报告中,对勘探过程中的结论加以肯定、修正或补充;另一种是没有开采,只用原报告计算的参数和方法分割出来即可。前者的重点内容是探采对比,包括储量变化对比,矿床矿体稳定性及其变化对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对比,勘探类型选择是否正确的对比等。

(2)储量核实的关键,是将国土资源部要求的“叠合图”、“关系图”中的“重叠和非重叠”部分以及“储量变化表”中的总量和各级别的量计算清楚,文字表述清楚。一种是没有开采的核实,即用原批准的地质报告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将需要分割出来的部分量分割出来即可;另一种是将纳厅带采空区范围用原报告算法估算出有多少储量,再用采空区内的实际厚度、品位、面积、体重等参数计算采出储量并标在图中,同时将多年来生产、销售、报损的台账列表统计出来。将三个量进行比较,做增减分析报告。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编报告之前要认真学习研究有关技术规程、规范以及最新的部委文件,要参阅最近评审过的优秀报告。要对项目提纲和附图、附表、附件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心中要有准备,要对项目各专业人统一要求,统一部署,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项目负责人都应该十分清楚。文、图、表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应相互对应,文、图、表任何一处修改,三方面都应有相应修改。

(4)对提交评审报告所要求的法律文件,一定要重视对待,报告题目要规范,提交报告单位和矿权人单位的落款和盖章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特别是所要的叠合图、关系图、储量变化表以及报告的文字部分应一致。本次报告提交的目的任务应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非常明确,法定范围、法定依据要有专段叙述,以往工作情况以及本次可利用性要叙述清楚。

总之,一份优秀的地质报告,从设计到施工,从资料收集到资料综合研究整理,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资料收集齐全,分析研究深入才能为优秀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报告编制过程中,文、图、表齐全能说明问题,并力求图件清晰美观,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报告中插图应丰富,插表应多些,这些无疑是优秀报告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装订、印刷也应规范美观,这样可使报告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中有关规定的解读

吴国强

作者简介:吴国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自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国家标准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以下简称新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问题。为此,国土资源部于2007年2月6日发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2007年2月14日发布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7]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07年4月25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固体丛斗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等一系列文件,使新规范得以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规范及相关文件精神,笔者根据对新规范和相关文件的学习理解,结合近年对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的实践,谈几点对新规范资源储量估算有关规定的认识和体会,与同仁们商榷。

1 关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1.1 勘查许可范围和采矿许可范围

各阶段勘查报告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勘查许可范围内,即在探矿权登记的平面坐标范围内的可采煤层可采边界内。

核实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首先必须明确是在采矿许可范围内,即在采矿权登记的三度空间坐标范围内的可采煤层可采边界内。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报告编制者,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忽视了开采许可水平标高。

1.2 露天煤矿勘查范围

新规范对露天煤矿工作程度做了规定,但对露天煤矿勘查条件未作说明,近年来随着矿产勘查、开发市场化,有些探矿权人提交的勘探报告,对井工和露天开采条件范围的确定有些模糊,造成资源储量估算和评价范围不准确,有必要予以销游说明,以便更好地执行新规范。笔者比较认同旧规范的规定,即露天煤矿开采范围应在详查或相当于详查工作程度的基础上,由矿山设计部门按照矿区总体设计或在矿区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露天煤矿边界。也可参照表1中关于近似的深部境界剥采比的要求,大致地圈定露天勘探的境界。在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露天煤矿范围内,估算资源/储量,其他未进行可(预可)行性研究的井工范围内,估算资源量。

表1 深部境界剥采比要求

露天煤矿的深部境界,在勘查阶段一般难以正式确定。为了划定露天勘查深部的边界,可以用钻孔柱状图计算深部渗高境界附近的岩煤比,视作近似的境界剥采比,并以此会同煤矿设计部门商定露天勘探的深部边界。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式中:O——松散覆盖层的单位体积(m3);

R——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可采煤层以上的全部岩石和不可采煤层的单位体积(m3);

C——露天开采的全部可采煤层的单位体积(m3);

μ——煤的回采率,85%~95%;

d——煤的平均容重。

1.3 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

勘探报告还要确定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或首采区)。新规范对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或首采区)有如下说明。

先期开采地段(第一水平):地层倾角平缓,不以煤层埋深水平划分,而采用分区开拓方式的矿井,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相应服务年限的开采分区范围,为先期开采地段,它相当于按煤层埋深布置开采水平时,一般以一个生产水平来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该水平服务年限,其最浅的水平,即第一水平。

初期采区:达到矿井生产能力最先开采(或最先同时开采)的采区,为初期采区,亦称首采区。

国土资发[2007]68号文件对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划定条件和工作程度要求有进一步规定:在矿床(井田)勘探工作进行前,应根据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由矿山设计部门提出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第一水平)范围,先期开采地段要有保障一定服务年限的资源量,主要由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组成。新规范规定了资源储量比例: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探明的和控制的比例的一般要求可参照附录E1确定(露天矿比例要求提高10%),在初期采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应全部为探明的。

1.4 生产矿井扩大(延深)范围

生产矿井在平面或垂深超出原已批准地质报告的范围,即生产矿井扩大(延深)范围,应根据扩大区所处井田的部位,结合矿井改扩建设计对扩大(延深)范围的要求,进行资源储量估算。若扩大区直接作为开拓水平使用,其性质大致相当于勘探的第一水平,基本上以估算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为主;如近期不作为开拓水平使用,而是为了矿井生产能力增大之后有足够的资源储量,则其性质大致相当于勘探的第二、三水平,基本上以估算推断的资源量为主。

1.5 压覆范围

按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要求,凡新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因已有的建筑(设)因素(如铁路、村庄)、自然生态因素(如水源地、公园保护区)、法律社会因素(如禁止开发地段)等事实压覆的矿产资源,不必履行压覆审批手续,但应在资源储量报告中分割出压覆的矿产资源范围,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或预测资源量,经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作为划定矿区范围(申请采矿许可证)、矿业权变更、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依据。在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前已压覆的矿产资源,申请人应在划定矿区范围申请时将压覆无法开采的部分扣除。

2 关于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煤层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煤层包括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局部可采煤层。

2.1 全区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

2.2 局部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有三分之一左右分布比较集中的面积,其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

2.3 大部分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可采程度介于全区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之间的煤层。

2.4 不可采煤层

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其煤层的采用厚度、或灰分、或硫分、或发热量不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或符合的面积只占很小的比例;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煤层。不可采煤层是否计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预查、普查阶段,凡勘查许可范围内赋存煤层可采见煤点均要采样送验和验收评级,并进行初步评价;详查、勘探阶段对普查阶段评价为不可采煤层的可采见煤点是否进行采样送验和验收评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要在设计中明确。

3 关于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工业指标

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工业指标,在指导意见中已从各个方面作了明细规定。笔者仅把各相关方面归纳一下,并谈一些在具体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煤层厚度

指见煤点的采用厚度。

3.1.1 采用厚度对煤层稳定性评价

采用厚度:按照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而得的煤层厚度称为采用厚度,亦称计算厚度。采用厚度主要用于煤层可采程度和稳定程度的评价和计算煤的资源储量。

但需注意旧规范对于复杂结构煤层的稳定性评价还有如下说明:夹矸层数很多,单层厚度很小,一般均小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探和煤矿生产中,不需做分层对比工作,可以按全层厚度的变化来评价煤层的稳定程度。新规范和指导意见没有规定,在实际运用中也因人而异,笔者比较认同把结构复杂、全层厚度变化稳定煤层的稳定程度定为二型,即较稳定型。

3.1.2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

采用厚度亦称估算厚度,主要用于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在研究煤层沉积环境、赋存规律、煤层对比时,以煤层的全层厚度为宜。

煤层中厚度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仅见于个别煤层点时,可不必分层估算。

结构复杂煤层:指夹矸层数很多,但单层厚度很小,一般均小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查和煤矿生产中,不需做分层对比工作,可以按全层厚度的变化来评价煤层稳定程度的煤层。

复煤层:指煤层全层厚度较大,夹矸层数多,厚度和岩性的变化大,夹矸的分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大于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查和煤矿生产中,属于应当进行分层对比的煤层。

夹矸较稳定,煤分层可以对比的复煤层:夹矸较稳定,煤分层可以对比的复煤层应按新规范8.4.1条、8.4.2条规定,分别计算各煤分层的采用厚度。

夹矸不稳定,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复煤层:夹矸不稳定,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复煤层,虽其夹矸的单层厚度有时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但当夹矸的总厚度不超过各煤分层总厚度的1/2时,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为煤层的采用厚度,计算采用厚度按规范8.4.3条规定。

经对比属于同一复煤层的煤分层,当采用厚度的煤分层的底板深度与复煤层最下一层煤分层的底板深度相差较大,影响到资料使用时,是选用采用厚度的煤分层的底板深度,还是选用复煤层最下一层煤分层的底板深度,可根据设计和生产单位的要求,合理选用。

3.1.3 临界厚度

临界厚度:是旧规范中的名词,指的是煤层厚度比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10m以内的煤层厚度。

新规范对不符合工业指标的资源是否计量,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过去和现在都有对煤层厚度比规范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10m的、灰分为40%~50%的、硫分大于3%的,予以计量的情况。笔者比较认同这部分煤层予以算量并单列(核实报告应保留以往计算的“暂不能利用储量”)。这不仅是因为符合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政策,尤其是对临界厚度采样要求,可以规避一些薄煤层和煤类变化较大的煤层,在资源储量估算缺失煤质资料的风险。在勘查施工阶段,对于最低可采厚度<1.30m和厚度在1.31~3.5m的煤层,钻探与测井厚度确定的误差,一般规定不大于0.10m和0.2m。经常会发生在测井可采,钻探不可采的情况下,采用测井厚度。若现场煤心有要求、没有处理,还可以采样弥补,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大部分没有要求,钻孔已封闭,这样就造成煤质资料缺失。因此,建议在勘查设计中,对所有钻孔中的临界厚度煤层点,均应增加采取煤心煤样要求,同时建议褐煤的临界厚度比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20m。

3.1.4 煤层厚度采用时应注意的其他情况

根据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煤层厚度的具体数字资料不能用于资源量估算,但其确定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无煤区范围等,可以在划定最低可采边界时,结合钻探数据采用内插法确定无煤区范围,综合分析使用。

矿井核实报告资源储量估算应充分利用井巷工程揭露的煤层厚度;槽(井)探煤层厚度在确定其资料可靠的情况下也应充分利用。在一些报告的资源储量估算中往往忽视了对这两类资料的利用。

一般受断层影响的煤层变厚(缺失)点,不参加资源量估算。

3.2 最高灰分(A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灰分平均值。可采见煤点的灰分是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灰分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灰分的加权平均值。

资源储量估算中对于原煤灰分大于40%的可采见煤点,若是个别点应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煤质资料可合理取舍;若原煤灰分在40%~50%的可采见煤点,分布有一定范围时,是否估算资源储量,可根据具体情况或探矿权人要求决定。

3.3 最低发热量(Qnet,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发热量平均值。可采见煤点的发热量指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发热量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以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作为估算指标。

对灰分和发热量指标,一般可优先考虑灰分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当灰分指标符合要求时,可不考虑发热量指标;当灰分指标超过规定指标时,以发热量指标为准。在确定估算指标时,要避免确定的估算指标不合理,从而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或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煤质评价标准GB/T 15224.3—2004与GB/T 15224.3—1994标准的区别是将按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范围分级,改为按干燥基高位发热量范围分级。对无烟煤和烟煤与褐煤分别进行分级,发热量分级由原来的6级改为:无烟煤、烟煤分5级,褐煤分3级。

资源储量估算指标是用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三者有一定差别,在资源储量估算和核实时应按要求使用,并按相关公式进行换算。

3.4 最高硫分(St,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硫分平均值。

可采见煤点的硫分是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硫分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硫分的加权平均值。

资源储量估算中对于原煤全硫大于3%的可采见煤点,若是个别点应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煤质资料可合理取舍,一般不扣除大于3%范围,反之估算其资源量并单列;若原煤全硫大于3%的可采见煤点,分布有一定范围时,一般扣除大于3%范围,估算其资源量并单列。

对于可选性差的高灰、高硫的炼焦煤类,不能作为炼焦用煤其资源储量估算指标的选择,新规范没有明确,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也因人而异。笔者比较认同旧规范之规定,即应按非炼焦用煤的指标估算资源储量。

需要指出的是煤质评价标准GB/T 15224.2—2004 与GB/T 15224.2—1994 相比的主要区别:除了对炼焦精煤和动力煤分别进行分级、对动力煤中无烟煤和烟煤与褐煤分别进行分级和煤炭硫分分级级别进行适当调整(比原来的标准高了)外,还对动力煤进行硫分分级时,引入了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并对不同煤种规定了各自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分级基准。应该注意的是,当煤炭的实测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不等于基准发热量时,要对硫分进行折算,得到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然后以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再进行分级。

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的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基准发热量:基准发热量是指对不同煤种规定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各煤种的基准发热量见表2。

表2 各煤种的基准发热量

4 控制程度与块段划分

4.1 各类资源量估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

新规范规定的“划分各类型块段,原则上以达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煤层底板等高线或主要构造线为边界。相应的控制程度,是指在相应密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原则时,因没有明确使用条件,在执行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2007年2月24日颁布的指导意见对此条进行了说明:相当于“旧规范”的第10.1.7条1、2项的表述内容,包含了两层意思: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时,原则上按勘查线、煤层底板等高线或主要构造线为边界来划分各类别块段;其次是在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内,都视为达到了相同的控制程度,而不再视为外推的范围(划定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外1/4~1/2的距离范围时,其外侧还应有工程见煤点控制)。上述两种块段划分办法的采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对“在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内,都视为达到了相同的控制程度”理解上还存在差异,笔者比较认同,此种块段划分办法应适用于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估算,不适宜不稳定煤层。在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估算时,应强调划定查明的或控制的块段,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外1/4~1/2的距离范围时,其外侧还必须有工程见煤点控制。

4.2 地质可靠程度划分条件

新规范在地质可靠程度划分条件中对可采煤层本身的勘查、研究程度有明确规定,但没有列入水文地质条件、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如瓦斯、工程地质条件、煤尘爆炸危险性等)等方面的勘查、研究程度。没有列入并不是不重要,原因是这些方面一般只能以井田(勘查区)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方面的地质工作量和质量,在过去几年执行中有所削弱和下滑,2007年2月24日颁布的指导意见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新规范中凡涉及煤矿设计、建设、生产过程安全的条款都是强制性的,如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与开采技术条件相应的条款。规范规定的工作量是可能查明上述地质条件的最低工作量。因此,今后在地质勘查设计和资源储量评审中,必须严格执行。

4.3 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相当于旧规范的A级储量条件。

控制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相当于旧规范的B级储量条件。新规范7.2.3条“各项勘查工程已达到详查阶段的控制要求”,指详查阶段的一般情形,而不是勘探阶段的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

推断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新规范7.2.5条“各项勘查工程已达到普查阶段的控制要求”,指普查阶段的一般情形,而不是勘探阶段或详查阶段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推断的资源量属查明煤炭资源,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原则上没有系统工程控制的要求,笔者比较认同,在普查阶段一般按“控制的”钻探工程基本线距扩大一倍,圈定为“推断的”资源量;在勘探阶段或详查阶段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可以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规定执行。

4.4 断层两侧划为推断的块段、各类煤柱和压覆资源量

断层两侧划为推断的块段:由于断层对煤层破坏的影响,断层旁侧小断层的发育,断层位置和倾角局部小范围变动等因素,断层即使已查明,其两侧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也较差。因此,规范规定在断层两侧各划出30~50m为推断的块段。它不等同于矿井设计时划出的断层煤柱。地质报告在统计资源储量总量时一般不作煤柱资源储量统计。

压覆资源量:按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规定划出的压覆范围内,所单独进行估算和统计的资源量。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时的煤柱: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应以客观地质条件为主要考虑因素,凡符合估算指标的,均应予以估算。在矿井设计和开采时,对报告的资源储量如何利用,原则上不应影响资源储量估算。在划分资源储量类别时,不能因将来可能划为煤柱而改变或降低其类别。

指导意见在说明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时的煤柱时还有一段文字:“在预查、普查和详查阶段不单独估算煤柱煤量。在勘探阶段,如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时,不单独估算煤柱煤量。对在矿井设计和生产中可能划出的煤柱(如防水煤柱、断层煤柱、广场及建筑物煤柱和其他等),设计部门如有明确的划分方案,可以单独估算和统计”。这段文字和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规定的压覆资源量有重叠和矛盾,笔者认为,勘查各阶段均应执行压覆资源量估算和统计的规定,勘探阶段执行有关煤柱资源储量估算和统计的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规范执行前,有些精查报告将各类煤柱(包括压覆资源量)等列入“暂不能利用储量”,因此,资源储量核实时应将其与因厚度、灰分等工业指标原因而列入“暂不能利用储量”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新变革.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煤炭科技术语.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煤炭质量分级第1,2,3部分(GB/T 15224.1.2.3—2004).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二)地质统计学在我国发展的3个阶段

自1977年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至1989年11月)。该阶段为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学习研讨,发表论文,有关工业部门和个别矿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开发研究,构成了该阶段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美国学者H.M.Parker博士将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系统地介绍给我国的数学地质及勘探、矿山设计人员之后,我国有关的学术专业团体的学术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1980年4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第一届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学术会议上,有10个单位的代表宣读了他们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冶金地质系统的“地质统计学协作小组”。随后几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及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工业部所属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地质学会,以及矿山地质及采矿工程学会等举办的历届学术会议上,地质统计学的论文不断增多,其地位也日益显著起来。

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的普及工作相继开展起来。地矿、冶金、石油、核工业和煤炭等行业,为普及这门学科,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了学术讲座。地质矿产部于1980年还设立了地质统计学在储量敬御计算中的应用科研项目,由地矿部储委、北京计算中心、云南地矿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加,经过4年的研究,完成了专题科研报告,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也设立了地质统计学科研专题,进行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程序设计及实际应用,并出现了有关地质统计学专著:《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地质出版社),《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江西德兴铜矿采用普通克里格法计算了铜矿石储量,并进行了采矿设计,在生产上作了尝试。

在此期间,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派出许多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深造地质统计学。如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李裕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王仁泽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侯景儒教授、有色金属总公司南昌设计研究院吴庭芳高级工程师等都是这一时期先后派往美国、法国、德国学习的,如今都已成为本单位的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与此同时,国外的地质统计学专家也应邀来华讲学交流。这期间的学术交流有:1984年地质统计学家Rendu在安徽铜陵讲课;198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Kim教授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作学术报告;1989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主任A.G.Journel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讲座等。

这期间国内出版的关于地质统计学的重要专著和论文有:《地质统计学》(地质部情报研究所编辑,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译,1982),《线性地质统计学》(王仁铎、胡光道,1988),《数判穗学地质的方法与应用》(於崇文,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谢锡林、高德秀、谢温宏、胡光道,1988)。随着国内外学术活动掘稿卜的开展和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涌现出一批地质统计学的专家,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地质统计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为开拓我国的地质统计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侯景儒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树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於崇文教授、蒋跃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裕伟高级工程师、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余金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谢锡林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王仁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胡光道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仁宽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唐昌骏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陈俾茂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黄竞先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薛禹选高级工程师(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王家华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新兴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行高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李维明高级工程师(武警黄金指挥部地质研究所)、吴庭芳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覃必成(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86队)及以后的黄勇教授(江西会迈克科技发展公司)、向永生博士(武警黄金指挥部)、孙玉建博士(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综上所述,该阶段有3个明显的特点:

1)大专院校和有关工业部门的研究设计单位是活动的主体,宣传、学术交流和研究应用活动主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地质、物探、数学和数学地质等专业的一些专家、教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地质统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侯景儒、黄竞先多次为冶金工业部等生产部门有关单位举办地质统计学学习班。

2)在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以普通克里格法为主,泛克里格法、对数正态克里格法、因子克里格法也有研究。线性地质统计学是该阶段的主旋律。非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地质统计学等理论领域,涉及的还很少。

3)在应用方面,主要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和有关专业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做零星的研究应用。基本属于探索性的开发应用,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缺少系统的安排。在地质工作领域里,多应用于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处理及找矿预测等方面。其他领域涉及的较少。

1989年11月召开全国第一届地质统计学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到来。

第二阶段(1989年11月至1995年10月)。该阶段开始从开发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转向生产实践,与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相结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推进地质统计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若干有影响的重要事件。

1)1990年10月,西安石油学院与油田结合,研制成功克里格绘图系统,对牛庄油田数据进行了处理,绘出一批地质图件。

2)1990年12月,武警黄金指挥部(以下称“指挥部”)黄金地质研究所完成了国家“七五”项目——地质勘查指挥系统软件应用及开发研究。于1991年1月由原国家计委主审通过了项目鉴定。该软件(GEOLOG)是加拿大国际地质技术公司(IGC)研制开发的,指挥部于1986年购置该软件英文软件后,由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汉化开发。经鉴定后的中文版CGLS,CGES软件和原GEOLOG英文软件都已由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审定核发了软件著作权证书。该系统软件中的储量计算系统,提供了地质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法和泛克里格法以及距离反比法。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采用克里格储量计算方法对河北省平泉县洼子店岩金矿、山东省招远市夏甸岩金矿、山东省栖霞县后岩金矿、山东省烟台市辛安河下游砂金矿和外夹河砂金矿等3个岩金矿和两个砂金矿进行了储量计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还举办了3期克里格法和CGES软件培训班,培养软件使用人员60余人。

3)1991年8月,由地质矿产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项目(该项目为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为普及地质统计学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环境评价软件(GE-OEAS,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学习班”。由美国地质统计学家B..LGibbs女士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的使用。同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前身)又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短训班,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E.Myers教授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参加上述两次培训班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厅(局)和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储委的技术业务骨干。

GEO—EAS软件由数据文件管理,数据变量的转换,单变量的统计量计算,变差函数分析,交叉验证,克里格法计算,绘制等值线图、样品分布图、线性回归及散点图等几个相互独立的程序组成。用来进行(二维的普通克里格法)环境评价。

4)1991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在武汉举办“提高矿产地质勘探报告质量研讨班”。在研讨班上,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普及讲授了地质统计学及储量计算。学员来自地质、储委、冶金、化工、武警黄金指挥部、煤炭、核工业、建材等工业系统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地质单位。绝大多数地质技术人员来自野外第一线。

5)1992年1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管理局、矿产储量管理办公室、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公室等单位下发了“关于积极支持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通知”〔国储(1992)7号文〕。“通知”中明确肯定了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可以采用新的储量计算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实际上,这是对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矿产储量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肯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推进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的作用。

6)1993年1月13日,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牵头成立了有31个工业管理部门、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参加的“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并通过了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组织简则和1993年度工作计划。

7)1993年4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支持下,由陕西省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审查,并通过了由国家武警黄金指挥部黄金第十四支队提交的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地质勘探储量报告。该报告是全国第一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及软件系统提交的储量报告,是第一份将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直接用于地质勘探生产的开创性成果。

8)1993年8月,中法合作项目:“地质统计学在中国矿产资源储量评价中的应用”,经地质矿产部批准立项研究。项目组织单位是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办公室,项目专家组组长由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参加单位有德兴铜矿、武警黄金指挥部及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

9)1995年4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查,并通过了全国第二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提交的山西省灵邱县刁泉银铜矿床勘探地质报告(提交单位是冶金工业部第三地质勘查局三一二队),同时推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提供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该“程序系统”包括数据库、储量计算及成图三部分内容。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发展我国地质统计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科研项目“多元及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在金属矿床的应用”(1990~1992)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地位,并通过冶金工业部鉴定。1993年,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另一课题“空间域及时一空域中多元地质信息的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其应用”(1993~1995)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两项科研成果均汇集于他们的专著——《矿床统计预测与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之中。根据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地质统计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侯景儒教授建议将“地质统计学”扩展为“空间信息统计学”(Statistics of Spatial Information),而且在北京科技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空间信息统计学”课程。此外,侯景儒教授将若干地质统计学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冶金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扬子地台周边及其邻域优质锰矿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之中,该项目于1997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1)1995年10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局(厅)、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化学工业部地质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勘总局地质局、国家建材局地质勘查中心等部门单位,公布了关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这个“试行意见”是审查地质勘探储量报告的主管部门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技术的一个技术性法规文件。它标志着地质统计学这一先进的理论、技术在我国业已成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在实用的技术方法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在应用领域有了自己的位置。这预示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1995年10月至今)。该阶段以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作为开始,确立了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地位,进入以矿产资源政府管理部门为指导的矿业市场生存竞争的深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

1)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的产生,确立了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在我国矿业领域中的技术地位。

2)为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地质统计学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涉及的方法原理更加广泛,整体理论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近。除了研究最为深入的普通克里格法外,非平稳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多元地质统计学,以及近几年作为地质统计学科前沿的时空域多元信息地质统计学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3)在应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成果和开发矿山,已经为生产部门所接受,开始成为地质勘探、油田和矿山开发的实际应用方法,与生产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4)为适应生产的需要,相继开发研制并推出了适于国内生产需要的软件系统。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与相应的软件开发同时并举,把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推向深入。如德兴铜矿的克里格技术矿山开发系统,西安石油学院的克里格绘图系统KMS,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勘探系统软件,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OK)、三维协同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COK)及指示克里格法程序系统(92DIK),地质矿产部的KPX2.0软件系统。以及2004年后,国内矿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实力雄厚的私企为矿山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始研制自己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如金诚信矿业工程公司的DIMINE软件和紫金矿业公司的软件。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地质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5)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方法已为广大的地质勘探和矿山企业所了解和接受,在矿业市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了解。

6)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进入中国矿业市场,并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的认可。在我国矿业市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外知名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如Surpac,Dat-amine,Gemcom,Micromine等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相互竞争,根据不完全统计,其软件产品在中国矿业市场的销售量已达500~1000套,占据了中国矿业市场的绝对份额。

7)随着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进入我国,和对地质统计学软件应用的不断增多,在矿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在矿库建模、勘探网度确定、矿山开发设计、矿石品位优化控制、储量计算、矿产资源储量价值评估、矿产资源预测等方面。

执行三个非金属矿勘查规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李俊 熊军 叶志远

作者简介:李俊,中国中材集团公司科技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国标发布以后,随着《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6—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3—2002)及《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7—2002)等新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非金属矿的地质勘查工作,评审非金属矿各阶段地质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参加勘查报告、核实报告资源储量的评审,就新规范标准的内容,介绍新的要求和新规定,并对一些情况与同行探讨,不妥之处望斧正。

1 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报告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目前在国土资源部备案的各类地质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报告均应在报告的正文前加附400字左右的文字摘要。需要进行储量登记,应附一式五份储量登记表。如在已登记统计的资源储量基础上编制各类报告,要说明与原地质报告、储量报告中资源储量变化、继承、消长关系,列出各类资源储量变化关系、结果和变化原因,还要附变化关系图及拐点坐标,登记表(附电子文件)。

1.1 各类报告编制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如编制地质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应具有矿产勘查资质或矿山地质测量资质;编制(预)可行性研究必须由具有可行性研究资格的单位或机构进行;勘查单位还要具有化验、测量、施工等资质。

1.2 报告必须具备的矿权设置

报告中要注明由国土资源部或省(自治区)颁发的探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所划定的范围,编号、有效日期、拐点坐标(直角坐标)、矿权面积、采矿标高等。评审报告中经常发现矿权设置问题很多,有的有效日期已过,采矿标高与矿体标高不一致,矿证上的矿种与评审报告矿种不同等,这些问题往往影响报告评审时间。

1.3 报告备案必须具备的文件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申报表;矿权人承诺书;采矿、勘查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采矿、勘查许可证划定矿区范围叠合图;本报告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关系图;报告编制单位勘查资格证;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表及资源储量变化对比表。以上文件必须有法定代表人签章、矿权单位印章,一式两份。上述的法律文件是评审报告必不可少的,报告委托人对此重视不够,是报告评审中常见的问题,有时为一个图、一个印章延误评审报告备案。

1.4 报告编制要求

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旗或矿田)××矿区(矿段)××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矿区(矿床)××矿(指矿种名称)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送评审报告名称不统一,勘查报告名称不应加地质,扰模梁核实报告不应加矿业权人名称,封面名称下部应是矿权人,评审报告名称按统一格式命名。

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按《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执行。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报告编写。各类勘查报告应重点阐明矿业权设置(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矿产地质条件、矿石质量特征、缓运开采技术条件、勘查工程布置、勘查工作质量、勘查程度、估算资源量可靠性。送评审的报告应该重点突出,普查报告着重对普查区内含矿性的整体评价,对区域地质资料全面收集,是面上的评价。而详查、勘探的重点是解决矿床、矿体或矿山开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执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26号文。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应重点阐明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开采情况,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的等资料以及存在问题和预防治理建议,资源储量估算和资源储量变化因素,采空区实测资料估算,资源利用、探采对比,可行性研究程度及经济性质等。有一些评审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引用以往的勘查成果过多,开采后的新资料较少。

2 无对应矿种规范的非金码蠢属矿勘查

非金属矿勘查涉及矿种最多,勘查评价指标复杂。国际上已发现可利用的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已达250多种,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利用的建材、非金属矿种有130种之多,而且矿种还在不断增加,如我国近年来又陆续发现霞石正长岩、绢云母、辉沸石、水镁石、坡缕石、累托石等非金属矿,因此大多数非金属矿无对应勘查规范。同时,非金属矿主要是利用其物理化学特性,同一非金属矿又有多种用途,并且有时又互相代用,非金属矿的用途也在不断拓宽,经常有变化,这就给非金属矿床勘查评价带来了难度,往往需要针对该矿种利用的物化性能特点,研究确定一些特殊的勘查评价方法。如:石膏(硬石膏)、滑石、硅灰石等矿产采用物相法计算矿物质量分数;膨润土矿产蒙脱石质量分数的确定;沸石矿产沸石类型和沸石质量分数的确定;珍珠岩类矿产基本样膨胀倍数的确定;饰面石材矿产荒料率的计算、基本样品的采取和鉴定;石棉矿产含棉率样品的加工试验;高速铁路专用集料矿产指标的测试方法;天然轻集料试验方法等。所以,无对应规范的非金属矿勘查要根据该矿种的特点,按《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要求,参考相近的矿种进行勘查评价。

3 如何使用矿床工业指标

对于非金属矿地质勘查各阶段要采用规范中一般工业指标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的资源量。根据矿床的本身特点需要对一般工业指标调整和补充的工业指标,应由有资质的工业设计部门进行论证后提出论证报告和批准的工业指标。

一些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往往沿用原报告的工业指标估算资源储量,应该对原报告工业指标与一般工业指标比较,如符合一般工业指标的,可以采用。如高于一般工业指标的,应估算两者之间的资源量,分别用原报告的工业指标和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储量,两种估算结果之间的资源储量采用资源量表示。

为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在制定具体矿床的工业指标时,鼓励采用低于新规范标准中提出的一般工业指标。同时,应当考虑该非金属矿床矿种的特点和用途制定合理的工业指标。如:

水泥生产需要石灰质、粘土质、硅质等多种原料配合加工制成,工业指标的确定要考虑原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石灰质原料中碱含量较低时,粘土质原料中碱则可适当放宽,反之粘土质原料中的碱则应提高要求。水泥原料质量指标是针对地质品位而言的,一般考虑了开采贫化的问题,各原料之间相互制约,考虑原则是以满足水泥熟料的生产要求为准。例如:CaO含量大于48%的石灰质原料可以搭配一些CaO含量低的石灰质原料;钾、钠高的石灰质原料可搭配一些钾、钠低的粘土质原料。对同一矿区原料的搭配要考虑开采搭配的可能。

高岭土的工业指标主要是针对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拟定的,砂质高岭土原矿能直接被利用作为陶瓷原料的,可采用原矿指标;对需要水洗选矿者应采取淘洗精矿指标,淘洗筛目原则上要求为325目,当略粗筛目(如250目)能满足生产需要时也可以采用;采用软质高岭土、砂质高岭土原矿作指标的矿床,要求选取适量代表性样品,测定325目或略粗筛目的淘洗率,并对淘洗精矿作化学分析(项目与原矿相同),了解淘洗精矿质量。

对饰面石材花岗石矿床,要进行放射性测量,其余岩浆岩发育矿床,一般也要作放射性检查,发现异常进行进一步工作,执行建材行业标准《建材筑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01)。

4 有关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国标中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了三大类16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准确的描述,要准确的使用。不能人为地增加、减少定语,更不能把某一类型简单的等同于过去的那个“储量”级别。在一些勘查报告中经常出现如“333级”,这不仅仅是用词的不当,更重要的是内涵的不同。要用某个类型的代号可以写数字加资源量或储量,或者要把全称写出来,例如写成“333资源量”或者“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地质勘查各阶段非金属矿产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预测阶段提交334预测资源量,普查阶段提交333资源量和部分334预测资源量;详查、勘探阶段一般不应有334预测资源量。要注意资源储量类别不得超越勘查程度圈定。

333资源量是经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的控制等普查工作,依据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矿产资源量。实际评审中333资源量比资源储量分类和勘查总则工作程度要求高。

目前的储量备案要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采矿证范围内的一般工业指标与高于一般工业指标之间的资源储量、各类矿柱、压覆的矿产资源储量和暂难利用的部分都列入内蕴经济资源量。

对一些机制砂建筑用砂、宕碴、碎石、粘土等,只需做简单的地质工作即可供开发利用的地表矿产,可以不分勘查阶段,提供矿山建设、符合开采要求的地质资料,通过类比,开发具有经济意义的,应探求基础储量。

未经可行性研究的矿山,但有矿山设计、已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正在建设和生产的矿山,属于经济可行项目,其内蕴经济资源量列为基础储量。生产矿山必须有实际回采率指标才能估算储量。

5 地质勘查阶段及遵循的原则

非金属矿各阶段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了四个勘查阶段即: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明确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数量有限的各项野外工作,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为投资者(业主)提供资源信息,着重对普查区内矿产含矿性的整体评价。对普查区内的矿(化)点,运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稀疏控制是为了解剖麻雀,并据此评价面上整体的含矿性,为矿业市场提供资源信息,供投资者(业主)投标。由于普查工作重在找矿及面上的整体评价。普查以相应的地质填图为基础,其成果达到了大致查明地质、构造、岩浆岩的特征。详查、勘探时的重点是解决矿床、矿体或矿山开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详查、勘探时是依据新资料,不断地充实、完善而要求达到基本、详细查明矿区地质、构造、岩浆岩等。

地质勘查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科学工作,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要求勘查工作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不能逾越勘查阶段。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者(业主)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要求地质勘查工作在很短时限内完成。作为勘查者,不能因为时间紧迫,而跨越勘查阶段。地勘工作的阶段性,是我国资源勘查工作者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地质勘查固有规律。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从已知到未知、从片面到全面、从一斑见全貌。

在地勘报告资源储量评审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报告提交单位没有遵循这一规律,以至于重复工作,浪费了许多工作量。而往往造成部分矿段控制程度不足,最终勘查成果与设计预期相距甚远。更有甚者,经过详查、勘探阶段否定建设矿山的可能,给投资者(业主)造成了巨大损失。

此外,由于新规范中对普查工作要求与旧的普查概念有所区别,在执行新规范标准过程中,往往因旧的普查概念惯性,过密的布置工作量,把地质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点上而不是面上,忽视了地质、构造、岩浆岩等基本地质特征的研究。造成资金浪费,而且还没有达到普查地质工作的目的。

6 关于勘查类型、工程间距和工程布置

非金属矿规范附录中列出了每种矿种的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之所以作为资料性附录,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即不是规范强制性的内容,只作为参考。在实际的矿产资源勘查中,几乎所有勘查报告中都是:“依据规范划为某类型,相应的工程间距理所当然的就是多少”。矿产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就用某一个固定的工程间距来套。应该的做法是:根据新规范中给出的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依照矿床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工程间距和工程量,应依照最小的费用得到最优的成果为原则。在确定不同资源量、储量使用的工程间距,依据要充分,不能笼统,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最终使用的工程间距也可能比附录中给出的工程间距大,也可能小于,要依照具体的矿床而定。

在建材、非金属矿勘查工作布置中,新规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遵循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涉及的矿种及矿区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勘探线的布置可灵活采用平行不等距、不平行、放射状等结合的方法,以期全面控制矿体,钻孔布置可采用斜、水平或任意角度达到最佳控制矿层的目的,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达到更加合理地布置勘查工程,节省工作量,提高成果质量。

7 新规范标准对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

新规范对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这体现在预查、普查阶段侧重点在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地质特征的研究,而在详查、勘探阶段侧重对矿体本身的研究。所以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严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和尊重投资方(业主)的要求。

从多年来所审查的一大部分地质勘查报告中发现,地勘工作质量存在严重下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基础工作不扎实、野外工程质量差;野外地质点密度不符合相应比例尺的要求,野外记录点内容简单不全;样品的采集,没有执行采样规定,样品质量不足,没有在新鲜基岩面采取;钻孔岩心全岩取样,副样无从查起。更有甚者野外岩心造假,无中生有在“图纸上打钻”;室内资料整理粗糙、简单,应该进行的综合研究没有进行。虽然采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图件和估算资源储量,但资源储量估算中计算也存在较多错误,原始图件的误差造成更大欺骗性,图件的整饰随心所欲。

8 关于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由地质勘查单位承担,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由具有可行性研究资格的单位或机构完成。

概略研究是指对矿产勘查开发项目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建设项目是否有投资机会的研究。评审的地质勘查报告一般都具备这一章节,但有些报告的内容和深度研究不够,对矿产地勘查、开发的可行性、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和收集的资料不全,过于简单,要求按地质勘查报告概略研究基本要求编写。普查、详查、勘探地质勘查报告要有概略经济评价的内容。如详查、勘探工作依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依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经济评价内容。

预可行性研究是对大、中型矿床总体开发合理布局进行的初步经济评价,为下一步进行勘探及推荐建设项目和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而可行性评价为矿业投资人决策、编制和下达设计任务书、确定工程建设计划书等提供依据。(预)可行性研究是在通过的详查、勘探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报告评审过程中发现有些(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了求取基础储量,委托的单位或机构专业不对口,非金属矿找金属矿单位或机构,编制的内容也不符合要求,造成多方面修改,甚至重编。

对于小型非金属矿矿山,机制砂建筑用砂、宕碴、碎石、粘土等建筑材料矿产,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评价其经济可行性。

9 使用新标准规范中的术语和统一计量单位

很多单位编制的地质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不重视也不习惯运用新标准规范中的术语,如小体积质量,多数报告仍沿用传统的名称“小体重”,从2007年起全面执行新标准规范的术语,新规范在用词上采用了国际单位制,编制报告时,相应的一些用词要统一到新标准规范上来。例如:体重——体积质量;重量——质量;含量——质量分数;比重——密度;100目——0.074mm。

较多的编制报告存在计量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整个报告的计量单位混用,一份报告要统一计量单位,这是提高报告质量的一个方面,建议报告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如米——m;平方米——m2;公里——km;平方公里——km2等。

10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为提高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质量,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新规范鼓励采用物化遥、钻探、测量、测试等先进技术、方法。资料综合整理、资源/储量计算等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制图等。目前,非金属矿产的勘查技术、方法落后于其他两大类矿产的勘查,但非金属矿勘查中已探索下述方法、技术:

电法在石墨勘查中的应用、电法及深穿透地球化学法在石膏勘查中的应用、无线电波透视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遥感在石材勘查中的应用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野外原始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并利用先进的数据继承技术使野外数据与后期的综合整理紧密连接,方便了地质图的编制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加速了地质数据资料共享和服务的进程,提高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化学分析样品处理、矿体的圈定、资源储量估算、自动制图(平面、剖面、钻孔等)等方面均有了比较大的进展。

11 建议

(1)各级资源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新标准规范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2)地质勘查单位要加强技术管理,严格按照新标准规范要求重新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提交的地勘成果质量。

(3)从事地勘工作的各类技术人员要认真领会规范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执行。

(4)各类资源储量评审组织和资源储量评估师要有责任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评审储量的真实性,确保对国家、业主负责,维护好中介组织的信誉。

关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分类》实施要点的解读

蓝运蓉

作者简介:蓝运蓉,SD法创始人,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至今已多年,已对指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通过审查估算的资源储量,编制及评审勘查报告、核实报告实践,发现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标准)的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有模糊认识,有新旧标准套用、混用,尚未准确按新分类标准原则确定的情况。最近,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68号文《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的文件。为了协助广大地质工作者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新标准规范及通知的精神,现结合多年报告评审实践,将新分类标准具体实施要点以及报告编制中有关常见问题作一阐述。

1 新分类标准实施的关键

通知一指出“自2007年5月1日起,编写、提交、填报各类资源评价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矿山生产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可行性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书(表)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矿产资源评审、矿业权评估,须依据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矿业权审批管理、资源储量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及矿山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通知十指出“有关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具体技术处理,参照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发布的指导意见执行”。即参照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公告2007年第1号(以下简称公告)执行。另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遵循《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40号)。”

由此看来,首先应正确按新分类标准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仔汪昌量类型,其次在实践中应在遵循新分类标准的原则规定下准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应紧紧抓住地质可靠程度是基础和经济意义是核心这两大关键。

2 关于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

公告2.2指出“地质可靠程度针对勘查块段而言,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SD精度是地质可靠程度的定量标准。工程控制程度是确定地质可靠程度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地质可靠程度应由多因素决定,如工程间距(SD法的框棱和SD精度),加上勘查阶段要求,依据地质勘查研究程度等因素去判其地质可靠程度,这样的地质可靠程度作为地质轴才是完善的。这样的地质可靠程度才是准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的基础。

3 关于对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的理解

(1)准确判定的经济意义是作为经济轴的依据,是否作了(预)可行性研究是判定经济意义最重要的手段。但其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的量作为研究利用的对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研究利用的量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才代表研究利用量的经济意义。而结论只有一个,或是经济的,或是边际经济的,或是次边际经济的。未参与研究利用的量是未能确定其经济意义的,是经济意义不明的内蕴经济的。在经济意义轴上虽将内蕴经济的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并列为指标。实际“内蕴经济的”是表示一个待定的经济意义区间,是介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的某一种状态,它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意义。这里需强调一下,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当还未作(预)可行性研究的各资源储量类型量,自然就只能是内蕴经济的,其类型只能依地质可靠程度情况划分为331、332、333、334?了,而开发项目,凡符合公告2.3所述,“通过作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已念扒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山设计或在建、正常生产矿山,即使未开展过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应属于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其经济意义就是可以确定的。当然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陵改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其经济轴指标定为是内蕴经济的。

既然经济意义是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范围而言。那么项目可以是矿区中的某一指定范围内的所有块段的量或某些部分的量,也可以是涵括了整个矿区范围的所有块段的量或某些品级的量。得出的经济意义是指投资项目总体的,代表参与了评价利用量的经济意义,项目内未参与评价的量的经济意义不属于此结论的。有时它们是需根据其具体位置或其他情况做些特殊处理的。这是从宏观上来说,基本是对的。所以若有某部分出现了与总体不一致的经济意义的情况,这不是错的。应允许这种局部因未纳入研究量去评价而存在特殊差异的情况。

例如,对已经确定具有经济意义的勘查区可称为“矿区”,一般一个矿区可能有多期的项目,如第一期是浅部,第二期是深部多少中段到多少中段,第三期又是深部多少中段到开采证标高范围内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矿区因此可能有多个经济意义是正常的。在矿区的不同地段,就可能存在多种资源储量类型。在资源储量核实评审时常又需要归并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统计供备案的资源储量,作为资源储量登记、评估、矿业权转让、上市融资等的依据。

(2)报告编制中应明确说明研究利用对象,特别是低品位矿的利用情况。事实上,在勘查过程中要多次估算资源储量,先要确定资源储量类型,这时是要严格按新分类标准以三轴(地质轴、经济轴、可行性轴)综合确定勘查区、矿区的各种资源储量类型,依据此某一阶段(某一工程控制程度及相应的勘查成果)控制精度及可行性评价阶段对经济意义得出的结论来确定资源储量类型。紧紧围绕地质可靠程度是基础,经济意义是核心的原则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

估算前根据业主要求立项,确定需作预可行性研究还是做可行性研究;同时确定“分析评价的范围”及“利用的资源储量数量”,并说明是否包括低品位矿——贫矿。经过“研究评价”后,得出一个项目经济意义的结论。此时,凡在研究范围内并参与评价的资源储量的类型的经济意义也就只有一个,是根据项目整体结论确定的经济意义。

最终以经济意义轴和地质可靠程度轴重新核实各块段资源储量类型,调整、归并资源储量类型。按国土资发[2007]68号“通知”编写、提交、填报各类资源评价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矿山生产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可行性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书(表)等,当然这些都应该是以新分类标准原则对项目或矿区的不同地段的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客观区分表示,说明有无特殊处理和归并处理原则。按调整、归并后的类型上报登记备案。

必须纠正目前评审和备案中出现的资源储量类型确定的偏差(不以经济意义,不以三轴原则定类型,简单化和一刀切的做法),如在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发现,存在按矿山自定义类型原则,笼统地将以矿床工业指标估算的低品位矿(大于边界品位,小于工业品位的块段)或老标准规定的各类暂不利用储量,即将原称表外矿储量定为332类型,并且不管这些低品位矿是否皆全参加(预)可行性研究全是利用的量,还是有部分属研究利用量,还是全未参加研究利用量,一刀切为332。不合理、不符合新分类以三轴定资源储量类型的原则精神的现象。应该说,执行中的适度灵活性不能抹杀新分类标准中的原则性。不然不能保证提供的资源储量类型的准确性。

4 关于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强调以作(预)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项目的经济意义,资源储量类别按项目经济意义分类,矿产资源储量按经济的类别划定资源/储量类型。这才是突出了新分类标准经济意义是核心的思想。这也是资源储量评审中最重要的部分,评审最关键的两点是:一是要看提供核实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对提供的资料进行适量的抽查。二是要看提供的资源储量类型是否准确可靠,符合新分类以三轴确定资源储量类型的标准。

(1)在理解公告2.7,2.8时应注意,如果项目作了(预)可行性研究结论表明是次边际经济意义的(2S),参与了研究利用量的资源储量的类型应是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再根据块段可能存在的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其中研究利用的原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就对应于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或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原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就对应于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应正确理解为:经研究评价后的类型就应是赋予了次边际经济的意义了,在图上及表上就只能反映出具次边际经济意义(2S)的相应类型及其量。不应再以331及332去表示和统计其量了。

(2)同理,经(预)可行性研究结论表明是边际经济意义的(2M),凡参与了研究利用量的资源储量类型,按新分类标准就应是边际经济基础储量,而不是公告2.8中所述的边际经济资源储量,它不属资源量,应是基础储量,概念上要分清。边际经济意义的基础储量中就不能再表现出资源量331及332类型了。即是说,其研究利用的原331类型,对应于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类型(2M11,2M21),原332类型对应于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应以基础储量类型(2m11,2m21,2m22)表示、统计。不应再以331及332去表示和统计其已对应的基础储量了。

(3)在报告编制、评审和备案时,一定要针对矿区具体情况,应允许实际可能存在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类型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类型出现,不能走入误区:只要求基础储量、推断的资源量和控制的资源量类型共同存在;不允许出现的“2M”边际经济类基础储量和“2S”次边际资源量存在。不能将矿山已确定了经济意义的类型反过来对应于经济意义未确的332或331类型去表示和统计。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中凡参与(预)可行性研究的部分(块段),就可能有基础储量、或有查明的次边际资源量或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但不会有331或332类型。因这些原331或332部分是参与了研究利用的量,已重新赋予了对应的不同经济意义了。只有当项目中不包括这些原331或332部分时,才会见到有331或332类型。

综上所述,各勘查区可能存在的一般资源储量类型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 1999)之表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5 关于报告编制中有关资源储量类型确定常见问题的理解

(1)凡未作(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勘查工作地区,只能有内蕴经济资源量吗?

是。只能有331,332,333,334?,这是因为尚未作(预)可行性研究,就得不出经济意义的结论来,即是说尚不能区分出是什么经济意义,所以只能以“内蕴经济的”来定资源量的类型。一般说来,具预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只可能有334?,达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只可能有333,334?,达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只可能有332,333,334?,达勘探要求的地段也只可能有331,332,333。有特殊情况应例外。

(2)对尚未确定经济意义以前的勘查区(预查区、普查区、详查区)中局部地段能有比所述勘查阶段要求控制程度更高的情况吗?能产生有更高于此勘查区一般总控制程度(精度)的资源量类型的其他资源量类型吗?

前者常有。后者是能,从地质可靠程度来看若局部的精度是较高,即预查区中可能有333,332,普查区中可能有332,331,详查区中可能有331。从经济意义来看一般说是皆不能有(2S),(2M)之类型。因为此时一般还没有充分条件作预可行性研究,得不出“次边际经济的”(2S)或“边际经济的”(2M)的经济意义结论。当然,特殊情况例外。

(3)在同一勘查区能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储量类型存在吗?

能。在一个勘查区中不同地段的勘查工作程度,有可能存在达到不同勘查阶段要求的地段,或超过勘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其相应的地质可靠程度(精度)也不一样,所以同一勘查区(如预查区、普查区、详查区)中,有可能存在低于此区主要勘查控制程度(精度)对应类型,也可能存在高于主要控制程度(精度)对应的类型。

例如,详查区总精度为控制的,若已做了预可行性研究是次边际经济的,局部有利地段已经开采生产,能有高于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的探明的2S21,或探明的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21,或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或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111存在。

这表明类型划分要从实际出发,不应强调类型与勘查阶段一致,要淡化阶段,要强调地质可靠程度是资源储量类型划分的基础、紧紧围绕经济意义为核心的正确原则,强调资源储量类型与地质可靠程度一致,若存在类型超越勘查阶段的情况不应抹杀。

这就是说,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应与地质可靠程度相一致,不是要与勘查阶段一致。这才是新分类的以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的思想。实际中出现资源储量类型与勘查阶段不一致的情况是正常、合理的。

一般说来,预查、普查不会出现有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的类型或经济的基础储量类型,但特殊情况的确存在,如公告2.9.1所述“对于无风险的地表矿产、简单勘查或调查即可达到矿山建设和开采要求的,可直接确定为111b或122b”。又如公告2.9.2所述“已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山设计、或在建、正常生产矿山,即使未开展过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应属于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经济的基础储量”。这表明类型划分的确应充分考虑要以经济意义为核心的思想。但不一定强调勘查阶段因素。

(4)详查以上的勘查区不应出现“334?”吗?

一般详查以上的勘查区如果已做了(预)可行性研究的那部分资源储量,凡是“推断的”地质可靠程度,类型编码都处理为“333”,按公告2.4要求凡是“预测的”地质可靠程度都归并处理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相应的类型编码自然都归为“333”了。不应有预测资源量“334?”了。这种对334?类型的归并确定,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是正确、合理的。

(5)一般矿山的资源储量类型中不再出现334?,合理吗?

从称谓的矿山储量(基础储量)概念来说,不应再出现它是正确的,但在矿山未作(预)可行性研究的那部分或边部、深部预测区,客观存在未查明的资源量334?也是不奇怪的,笼统地说矿山不存在334?欠妥,而是建议将它归并处理为333。这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

(6)在勘查区内,同一块段在预查、普查确定的334?,即使在没有新增勘查工程的情况下,在勘探阶段的境界内,应是归并为333吗?

是。这是对同一块段资源储量类型在不同勘查阶段的处理问题,应该说勘探阶段对矿体的连续性等工作研究更深入一步了,总体的控制程度(精度)、地质可靠程度是有所提高的。即使某部分是相同的工程控制,未查明的预测资源量在此时应是查明的资源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体上看,这相同的范围块段的334?变333是一种处理,也合理。

(7)报告编制中,是否还按高品位矿(原表内矿)、低品位矿(原表外矿)分别统计资源储量总量呢?

按照新分类标准和通知,统计资源储量时不应再以高、低品位概念统计,而应按三轴综合确定的资源储量类型来分别统计,但需明确指出低品位矿部分的资源储量类型情况。一个矿区矿产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否可以被开采利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新分类特别强调经济意的关键所在。某些低品位矿若参与(预)可行性论证,结论是经济的话,这部分低品位矿同样是可开采利用的。

在具体实施中,经济意义确定时尚存在不以作(预)可行研究或不以研究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为依据,简单地自定义低品位矿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类型;简单地将原暂不能利用的表外矿等同于内蕴经济(经济意义尚不能确定的)低品位矿等混乱概念。不以“基础储量、资源量”的概念确定类型,存在强调按高、低品位矿去定资源储量类型问题。

例如整个矿区经过论证是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其可靠程度达到控制以上时,则其中的低品位矿(明确确定了工业指标)若也是属于论证范围,参与了论证的,此时是应根据论证结论定其经济意义。应将上述参与了论证的低品位矿仍划为122b或者111b。但为要突出这部分低品位矿的特殊处,考虑生产时配矿作调节用,此部分只好是单独做一些特殊情况处理,归为2M或2S,这也比处理为331,332恰当,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符合新分类标准的原则和内涵。

如果简单处理,笼统认为低品位矿是没有参与的;如《公告》2.6节论述那样将低品位矿当作是未作过(预)可行性研究的七种情况之一,而归为332,这是与上述的客观情况不符的。

如果忽略上述低品位矿是参与了论证的事实而确定为332或331,因331,332代表其经济意义未确定,说明是没有做(预)可行性评价,而上述是已作了评价论证是经济的,这也是与分类的定义描述的经济意义矛盾的。

评审中发现好些矿山在开采设计时,是存在把一些可靠程度较高的低品位矿也参与评价分析的,存在部分或全部低品位矿参与了论证的情况,不容忽视,参与了评价的部分的经济意义就是已经确定了的。决不能混淆经济意义概念。

如前所述,经济意义只包括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三种。内蕴经济只是表示经济意义尚未确定而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的一种状态,这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意义。其经济意义尚未确定的原因在于尚未对其作过(预)可行性研究之故。所以内蕴经济“3”不是因品位低确定的,完全是由未作过(预)可行性研究“3”来确定的。

因此,在矿产资源储量按经济的类别划定资源/储量类型时,应特别注意考虑研究利用的量是否含低品位矿。低品位矿一般是不参与评价,此种情况可据可靠程度定为331,332或333。是正确的。实际中也有特殊情况,高、低品位矿皆参与了评价,其工程控制程度一样,地质可靠程度一样,且低品位矿与工业矿紧相连,或在其中间,开采时是不可能分采而是一起采的,此种情况就不能将低品位矿定为内蕴经济资源量,低品位矿归为与项目总体结论一个等级,即归为经济的,或为边际经济的,或为次边际经济的,或特殊处理为略低一个等级,最低不低于2S21,2S22。对低品位矿建议要具体分析,不能认为它就是未参与评价分析的低品位矿部分而统作内蕴经济的处理。

许多矿山客观存在低品位矿参与了评价分析,此情况一般就应按论证的结论确定其经济意义,与结论相同。也存在虽参与了评价分析,但此部分低品位矿离工业矿较远,分离存在,这时可作特殊处理,归为低于结论一、两个等级的类型。建议不要再强调按高、低品位去确定资源储量类型,这有些偏离新分类原则。

总之,新分类与过去分类根本不同点,主要是以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去确定资源储量的类型,是三轴综合定资源储量类型的原则,其类型只有三种。一是储量,一是基础储量,一是资源量。已不是纯粹以工业指标的品位指标为主去确定的各级储量类型(各级原表内、表外矿储量)概念。

通过近几年的勘查和生产实践,新分类标准确定的资源储量类型是适应我国矿业市场并与国际矿业接轨的。用SD法确定的资源储量类型是完全按新分类标准,即用精度定量确定的地质可靠程度而确定的资源储量类型,体现了以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经济意义为核心的思想,并具有预测风险的独特功能。在近几年来用SD法编写的勘查报告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就是正确执行新分类标准确定资源储量类型的成果。随着结合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资源储量类型划分和归并问题,将进一步完善丰富新分类的内容,更好地为矿业服务。

准入类职业资格有哪些?

84种准入类职业资格是哪些
统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职业指导师、企业信息管理师、营销师、秘书、公关员

部分非统考专业:高级采购师、采购师、公共营养师、企业培训师、理财规划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芳香保健师、网络管理师、形象设计师、职业经理人、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策划师、市场营销师、策划师、经营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室内装饰设计师、木材检验师、平面设计师、美术设计师、广告设计师、民航乘务员、育婴师、调酒师、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汽车维修工、汽车经纪人、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 *** 师、保健 *** 师、中医康复保健、美容师、美发师、眼镜验光师、眼镜定配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瓦工、木工、植保工、绿化工、花卉园艺工、电工、焊工、钳工、家电维修、炼钢激森工、炉前工、化学分析工等。
什么叫准入类职业资格
无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颂铅源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

为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在保持资质资格水平不降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今后,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水平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

取消准入类职业资格 什么意思
无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

为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在保持资质资格水平不降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今后,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水平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准入类和水平类什么意思
职业资格准入类是因为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野态动者所以需要准入。

水平类的考试(标准参照型)则没有那么多的影响。
什么是职业资格水平评价类和准入类
职业资格准入和水平的没有说明哪一类好,准入类是因为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以需要准入,对这个影响不大的就是水平类的考试(标准参照型),所以没有那类好那类不好之分。中国技能实训指导联盟举办各职业实训指导教师培训。
国家职业资格准入类和水平类哪个含金量高
各有千秋,总体准入类高点
哪些属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证
太多了,好几百呢,写不下也记不住

我可以告诉你辨别方法

职业资格证发证机关

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的证就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的都是无法律法规依据。
2016年取消47项职业资格证名单,取消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
一、取消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计9项,其中准入类8项,水平评价类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部门(单位)

资格类别

设定依据

处理决定

备注

1

价格鉴证师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价格鉴证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9〕66号)

取消

2

招标师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招标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社部发〔2013〕19号)

取消

3

矿产储量评估师

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矿产储量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9〕33号)

取消

4

物业管理师

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5〕95号)

取消

5

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

质检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珠宝玉石质量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6〕79号)

取消

6

棉花质量检验师

质检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0〕70号)

取消

7

计量检定员

质检总局

准入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05号)

取消

与注册计量师合并实施

8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准入类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5〕72号)

取消

9

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

水利部

水平评价类

《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水建管〔2007〕83号)

取消

作为一个专业纳入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统筹实施

二、取消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计38项,均为水平评价类)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部门(单位)

资格类别

设定依据

处理

决定

小类

细类(职业)

1

其他社会服务和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灾害信息员

民政部

水平评价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增补本)

取消

2

林业工程技术人员

花艺环境设计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水平评价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6增补本)

取消

3

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水平评价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6增补本)

取消

4

电影电视制作及舞台专业人员

录音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水平评价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

取消

5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人员

轮……>>
职业准入类考试与职业水平评价类考试有什么区别
职业准 入类考试,表示你可以从事某种行业的基本水平。比如说你有会计证,可以从事会计工作,这是资格。

职业水平评价类,是指你从事某种行业的水平,比如说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表示你代表你从事会计职业的水平。
CATTI是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吗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 CATTI)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China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Administration)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

取得各级别证书并符合翻译专业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聘任相应职务。在资格考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前,新旧体系会有一个并存期。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将分语种、分级别地逐步推开,随着考试逐步推向全国,旧有的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CATTI的性质是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但并不是准入考试。没有翻译证书,可以做翻译,有了翻译证书,也未必能做翻译。

发布者:中佑教育,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azhicheng.com/gcs/737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4日 下午1:12
下一篇 2023年6月14日 下午2:06

相关推荐

  • 如皋工程师评审

    如皋工程师评审 对于如皋的工程师评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能力: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在领域内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可以通过技术测试、技术讨论等方式来评估。 2.沟通能力:工程师需要与客户、同事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和协作。在评审中可以观察其谈吐、表达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等。 3.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师需要在项目中担任一…

    工程师评审 2023年6月4日
    00
  • 工程师评定价格

    工程师评定价格 作为,我不足以评定价格。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市场竞争和生产成本等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如果您需要专业工程师的评定价格建议,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或个人。 工程师评审费用 工程师评审如果是符合的一般都是1000左右,不符合的另说 工程师其乱春实就是工程系列的中级职称的称呼,职称分别有三个对应的称呼,分别…

    工程师评审 2023年5月31日
    00
  • 新乡工程师评定

    工程师怎么评定条件? 『壹』 中级工程师评定条件 一.中级职称评审基本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 2、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二年左右; 3、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出具规定的学历证书。专业证书及其他有关证明均不作…

    工程师评审 2023年5月18日
    00
  • 工程师评审组卷

    工程师评审组卷 1. 什么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它包括哪些阶段? 2. 请简述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 3. 什么是“设计模式”?请列举至少三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并简述其应用场景。 4. 请解释什么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 请介绍一下敏捷开发方法,以及它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6. 什么是代码重构?为什么需要进行代码重构?请…

    工程师评审 2023年6月26日
    00
  • 评定工程师的作用

    评定工程师的作用 评定工程师的作用是对建筑、结构、机械、电气等方面的工程进行评定、检验和监督,确保工程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并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具体来说,评定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包括: 1.编制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工程规划和造价预算; 2.审核和批准施工图纸、材料选型及质量标准; 3.组织实施工程施工,监督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4.进行工程…

    工程师评审 2023年7月1日
    0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9-0864-466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pwczh@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2:30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